close

FixIMG_5044.jpg 

在布拉格停留5天的行程中,
選擇二個地方作一日往返的小旅行,
一個是卡羅維瓦麗,
另一個是庫特娜后拉。

從布拉格出發至臨近城鎮的local tour非常多,有全日團也有半日團,
全程均有專車接送,
為了體會一下在國外跟團是什麼滋味,
加上庫特娜后拉看起來並非交通十分方便的地方
出發前便決定以參加當地半日團的方式前往,
於是在舊城廣場附近逛街逛到一半時,
便到旁邊的information center預訂了隔天出發的行程。

隔天下午還不到1點,
按前一天information center 幫我們訂位的小姐指示,
來到溫塞斯拉斯廣場旁的歐洲大飯店前集合。
原以為會有舉著小旗子像導遊之類的人招呼我們,
但除了逛街散步的行人外,實在看不出等一下會有個旅遊團要出發…
正擔心會不會是搞錯集合地點時間,
在飯店門口旁邊發現一間小小的、像售票亭的店面,
窗口下方張貼的廣告單正宣傳著去卡羅維瓦麗、庫倫洛夫…等等的旅行團,
裡邊一位穿著紅色皮褲的小姐正忙著整理她桌上的單據,
我們好奇的向她詢問這裡是不是旅行社,
紅皮褲小姐看了看我們前一天預訂行程的收據,比比門口人行道上的一顆樹,
請我們再稍等一下,
我們這才安了心。

很準時地1點左右,一輛20人小巴出現在人行道旁,
而同團的團員們也突然之間不知從那兒全都冒了出來,
其中一位綁著小馬尾、穿著牛仔褲、白T恤、手裡還拿著件皮外套的中年男子招呼大家上車,
原來他就是我們的導遊:凱文先生~

凱文先生並不叫凱文,其實我壓根就不記得他叫啥名字,
不過因為他長得實在很像凱文科斯納,笑起來的時候特別像,
於是我們幾個私底下就這麼稱呼他。

當小巴奔馳在公路上時,凱文發揮他導遊的工作,
向大家介紹等一下的行程,也介紹著沿路所看到的景色,
其實我的英文聽力並不是那麼好,
尤其內容是不熟悉的事物時,要全神貫注的逐字逐句跟著,
腦袋稍微停下來思考剛剛聽到的單字或是一不留神,
就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跟上,
好在凱文先生的英文雖然帶有口音,但速度還算緩慢,
讓我至少可以聽懂一些些,
知道捷克的名人都喜歡住在布拉格市郊,尤其是足球明星,
他們國家的人們很瘋迷足球(這大概是歐洲人最喜愛的運動),
而我們在布拉格的那幾天,正好有捷克對上瑞士的比賽,
難怪走在溫塞斯拉斯廣場時,
不時的看見用紅漆在臉上及白上衣畫著紅色十字的球迷。

庫特娜后拉在中古世紀可是風光一時,
自13世紀開採出銀礦之後,便成為中歐最富有的城市,
甚至於14世紀時升等為皇城,
建造了許多壯麗的建築,留下許多中世紀的屋舍,
但如同許許多多曾經靠著礦產發跡的城市一般,
隨著16世紀後期銀礦開採殆盡,熱鬧也隨之遠離,
這裡成了一座安靜恬淡的小城鎮,
只能從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去遙想昔日繁華。
而半日團主要是參觀三處最具代表性的地點,
奇特的人骨教堂,媲美布拉格聖維圖斯大教堂的聖芭芭拉大教堂,
以及曾是中歐最大鑄造銀幣的工廠義大利宮。

位在庫特娜后拉近郊Sedlec墓園的人骨教堂,
原本只是座墓園中方便禮拜的平凡小教堂。
在13世紀時被波希米亞國王派來的修道院長在此灑上一把來自王土的土壤,
受到王土加持,加上又鄰近皇城庫特娜后拉,
使得波希米亞王國內的富人、鄰國的貴族們,
紛紛爭取將自己的遺骨埋葬在這座墓園的教堂裡,
希望死後仍能持續得到榮耀,
沒想到埋葬的人越來越多,
不只是墓園人滿為患,就連教堂裡也塞滿骸骨,
於是從16世紀開始,一位在僧侶為了整理教堂內的遺骸,
便將散落的骨骸整齊地堆疊起來,逐漸成為人骨金字塔,
而現今教堂內部由人骨做成的裝飾,
是在19世紀1870年左右,
一位捷克的木刻家Rint,運用這些骸骨將教堂內部加以改良,
他還造了一面當時掌權的Schwarzenberg蕯瓦森堡家族的家徽,
甚至用人骨拼出自己的名字裝飾在牆上。

我們的第一站便來到人骨教堂,
在穿過滿植鮮花的墓園時,
對於即將所見的景象雖然有了心裡準備,
但進到教堂後仍對滿是骨骸的裝飾感到驚訝,
一位同團的女士,也許不是很了解來庫特娜后拉的行程,
竟非常生氣的質問凱文先生為什麼要來參觀這裡?(原來西方人也是有所忌諱…)
但當凱文先生敘述完這座教堂的故事,
她轉為平靜的觀察那一座座頭骨堆疊的金字塔、做工華麗的吊燈、細緻的燭台…
可能是體悟到那位16世紀開始整理骸骨的僧侶想要告訴世人的道理,
不論生前是多麼富有顯赫,身後埋葬在多麼好的福山寶地,
仍舊會化為枯骨,
無異於其他的平民百姓。

(蕯瓦森堡家族的家徽,後邊就是其中一座金字塔)
FixIMG_5043.jpg

雖然體悟到這番人生哲理,
對著美麗的人骨裝飾看久了也不再驚奇,
但一想到這曾是血肉之饇的一部份,
不管是人骨或是其他動物的骨骸,
被這麼折散擺佈,還是很不忍。

離開令人感到毛毛的人骨教堂,
搭上小巴之後,
不知是方才的景象太讓人驚訝或是生命的道理太沉重,
一路上大家都好安靜…

接著轉往代表庫特娜后拉風光過往的聖芭芭拉大教堂Charm Sv. Barbbry,
從14世紀初期開始建造,花了快500年才於1905年完成,
不僅保有建築上的價值,
更特別的是,有別於其他由皇宮貴族、地方顯要所資助建造的教堂,
它的經費是辛苦的礦工們所籌措捐獻集結來的,
所以在教堂內部的壁畫不只描述聖經上的故事,
還可以看見礦工採礦、造幣時工作的模樣。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不是壁畫裡那位拿著大槌子造幣的礦工,
也不是祭檀前雕刻細緻的木椅、或是圓頂上的建築結構
反而是教堂內的一位工作人員。

其實捷克境內大多數的教堂內部都不允許拍照,
雖然在入口處立著禁止攝影的標示,
但這種採自由心證,沒有管理人員出來制止的情形下,
還是有許多人直接拿起相機拍攝,
而聖芭芭拉大教堂裡,就有這麼一名工作人員,
眼睛像監視器般看著每一位進來參觀的遊客,
一發現有拍照意圖者,
披散著長髮的他便會快步上前對著舉起相機的人,
睜大眼睛、表情嚴肅、毫不客氣的右手大力一揮,請他出去,
就好像足球場上的裁判給了犯規的球員大紅牌,
只不過當場趕快將相機收起來,
還是可以繼續留在場上的。

FixIMG_5045.jpg

FixIMG_5050.jpg

(聖芭芭拉大教堂一旁的巴波斯卡街Barboska,模仿著布拉格的查理大橋,在石牆上列著聖人石像)
FixIMG_5061.jpg 

參觀完聖芭芭拉大教堂,
最後一站來到造幣重鎮義大利宮Italian Court,
是14世紀時的鑄幣廠,也是造幣師父工作居住的地方,
義大利人在當時的造幣工藝可是屬一屬二,
許多義大利師父就被請來庫特娜后拉替波希米亞國王製造銀幣,
在英文解說員的帶領之下,
參觀了模擬造幣的流程、當年造幣用的工具,
像是為了預防偽幣所設計的刻模,
還有一整排造幣師父工作的小山洞,
每個小山洞只容納得下一個人,
後邊壁上都開了一扇小窗,
兼具通風與監視功能,
加上巧妙的採光設計,
造幣師父都只能面向山洞外邊工作,
這樣就能一目了然地觀察每個人的作業情形,
也防止師父私藏。
每一枚製造出來的銀幣,
都要裝在專門的袋子裡,
再由專人運送到布拉格去。

雖然不太清楚那些造幣師父的待遇如何,
我一度聯想起電影無言的山丘裡,
辛苦的礦工們在每天工作結束時,
還要被全身檢查的那幕場景,有點令人鼻酸低…

參觀義大利宮時,也發現這裡的門都很矮,
想起在克倫洛夫城堡導覽人員的解說裡,
捷克人在中世紀時平均身高只有150cm左右的故事,
原來這個說法是真的…

(凱文先生帶著我們走到義大利宮一旁的公園裡,他說這裡是欣賞庫特娜后拉視野最好的地方)
FixIMG_5051.jpg

FixIMG_5064.jpg

最後,凱文先生帶我們到義大利宮旁邊的一家小咖啡館坐坐,
幾乎不喝咖啡的我聽了一整個下午的英文,
大概是耗掉太多腦力,加上有人抽起煙來,
頭已經開始發昏…
獨自跑到外邊的小公園,
坐在路邊一顆葉子全都發黃的樹下曬著太陽,
這個曾經在中世紀時熱鬧繁華、有著重要政商地位的城市,
在此刻卻是十分寧靜,
看著不遠處的矮房子,
好想去繞繞那邊的小巷,
我還沒能看見這個城鎮的真實面貌呢!

跟團就是這樣囉~
不用自己作功課,一切都有人幫你打理好,
但相對的,要放棄一些自由,
少了自己探險的樂趣,
於是乎,
我還是覺得,自助旅行比較好,
即使真的會辛苦了點…

 

後記:
在這次半日團的成員中,不乏情侶夫妻檔,
其中老夫婦,一開始太慢上車只好坐在擁擠的最後一排,
車行一段時間後,老先生的腿非常不舒服,
於是比較矮小的我們便跟他們交換位置,
大家就這麼聊了起來,
原來他們來自美國華盛頓,
還不曾造訪過台灣,
但卻知道台灣有座101、有故宮、還知道美麗的花蓮呢!
沿路上觀察到老生先和老太太二人相互照顧的情形,
老先生雖然因為感冒身體有點不適,
卻仍關心一旁照顧他的妻子對剛剛看的行程有什麼感想,
我想能夠有人生伴侶一路走來這麼彼此扶持,
不論到那邊旅行,
都是件幸福美好的事…

小筆記:
有關人骨教堂:http://www.kostnice.cz/ossuary.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laliny 的頭像
    balaliny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

    balal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