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意間,從朋友那邊獲得一台Olympus 35 DC老相機,
搭配40mm的定焦鏡,
手動對焦、按下快門後要手動過片、
還需要自行調整底片對應的ISO數值,
測光則由相機自行判斷:自動的光圈跟快門、還有光線太暗就無法壓下快門的測光"防呆"設定,
對焦採用疊影合焦方式,
要透過小小觀景窗進行手動對焦,
有時會感到眼睛很吃力…
特別是光線有點微落、或想拍攝的畫面是數量較多的物體(像是樹林、花叢)
對了半天不知左右二個影象到底有沒有精準疊在一起,
或者…懷疑起自己眼鏡度數是不是不夠…
除此之外,算是台機身輕便、操作簡單的"半"傻瓜底片機。
據朋友的爸爸說,(這台相機可是這位爸爸年輕時敗家的證明之一呀~)
這相機的發色很棒,
回家後翻出一捲過期的Kodak Gold 200,
老相機加上舊底片,
會拍出什麼樣的色彩,讓人好期待。
過了將近一個月,
終於按完24張底片,
從相館拿回來時,
驚豔於同一捲底片居然能拍出不同的感覺,
時而飽滿豔麗,時而清淡不膩。
(至善園裡的荷。想往那裡去??)
(這就是…對焦時影像沒疊好…)
(底片味很適合Le Park Cafe的復古fu~~)
小時候常抱著爸爸那台傻瓜底片機,東拍拍西拍拍,
不認為底片有什麼稀奇,
到了數位相機普及後,
拍照變得很簡單很即時,
回過頭來看底片,反倒覺得底片真的很有趣,
不同的鏡頭搭配不同的底片,
可以變化出許多種風味,
加上非得經過沖洗才能看到結果,
也許正因為這等待的過程,
底片才這麼迷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